以卓越的信息技術,持續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如何鋪設海底天然氣管道”“如何搭建海上油氣田作業平臺”……時代在進步,人類對“上天入海”的探索從未止步。
在天津,記者來到了中國海油海洋工程智能化制造基地,它秉承智能制造、數字生產、精益管理的理念,打造了國內首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工廠。
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王常文表示,智能工廠的建設可提高產品制造保障能力,降低生產安全風險,整體提高社會平均自動化水平,促進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通過智能工廠建設,形成一整套適合行業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把在實踐中積累的一整套海洋工程智能制造體系推向全行業,為我國海洋工程行業的整體能力提升做貢獻,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自2013年以來,海油工程深耕大型能源工程裝備制造,累計交付國際油氣裝備單體超200個,總重超過100座埃菲爾鐵塔鋼結構,用“中國制造”賦能“絲綢之路經濟帶”,持續推動“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在北極圈以北六百多公里的俄羅斯薩別塔小鎮,由海油工程承建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加工廠正在滿負荷生產,2022年,它的液化天然氣總產量超過2100萬噸,源源不斷的氣流持續惠澤世界。項目建設過程中,面對36個核心工藝模塊、總重約18萬噸的建造工作量,海油工程歷時35個月,成功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題,開創了中國企業獨立完成國際LNG核心工藝模塊建造的先河,助力項目比原計劃提前一年投產,創造了世界LNG領域的奇跡。
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王常文介紹說:“我們打造了以亞洲首例300米級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國重器,具備了全海域自主勘探開發海洋石油的作業能力。特別是2021年‘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打破了深海勘探開發技術只掌握在少數幾個西方國家手中的壟斷格局,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實現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重大歷史性跨越。”
說回海油工程的智能工廠,據了解,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打造了鋼結構智能制造中心、機管電儀中心、智能倉儲中心等多個現代化的智能化車間。記者在基地一樓的生產指揮中心看到,一塊弧形大屏上實時數據不斷變化著,整個基地不同生產車間的作業狀態一目了然。
為了將信息化做得徹底,海油工程對整個生產業務流程進行了數字化、信息化的升級,形成了200余條模板化工藝路線,完成功能接口101個,功能模塊88個,功能項達307個,這些功能深入建造各板塊個業務流程,還與三個生產線管控MES系統、倉儲管理WMS系統、場地各檢測監控系統等系統進行深度交互,真正做到了建造項目全流程的數字化、信息化融合。
“下一步“智慧車間”將集合行業產學研用力量,繼續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力爭在智能工藝、車間智能管控以及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技術等方面有所突破。”王常文說。
為方便提供優質服務,請留下新的信息